中国成为贸易大国,最核心的竞争力即低价。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国内企业获得了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而且是一种他国无法抗衡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内企业深深地依赖上这种发展模式,并在这种日积月累的依赖性中丧失了对品牌塑造和技术追求的动力,而恰恰是后两个方面,才是贸易强国的标志。这似乎也对应着经济学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关于“路径依赖”的解释,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适应预期等因素的存在,人们在最初选择的体制会沿着既定方向不断强化,轻易走不出去。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道难题:“做大”我们轻车熟路,按照既有的模式,毫无疑问中国的贸易总量会越来越大,但这对于能源、环境以及劳动力的压力太大,是一种不可支撑的发展模式;“做强”则需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又是一个“知易行难”的问题,这么多年下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形成对廉价严重的路径依赖。而当十年后再行开始贸易强国转型时,恐怕已是船大难掉头。
贸易强国并不应该是“大”的方面的简单堆砌,最通俗的理解,贸易强国的实现必然伴随着伟大公司的出现。显然,当前我们没有这样的公司,我们有着数以万计的公司出口着数以亿计的产品,从牛仔裤到耐克鞋,从微波炉到芭比娃娃,只有物美价廉的产品输出,没有响当当的品牌输出,诸如海尔、联想等品牌总是差那么一个“鱼跃”。中国无疑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伟大的时代却没有伟大的公司。在针尖对麦芒的竞争领域中,比如汽车、食品、家电、数码等领域,我们只有小舢板,没有市场型的旗舰企业,这严重地制约着我们贸易强国构想的实现。对中国贸易模式的思考,总会想到去参照隔壁的“日本坐标”,日本制造很早就将核心竞争力的落脚点放在品牌和自主技术上,我们还要再等十年吗?
上一篇:贸易强国 切割蛋糕中最大的那一块 下一篇:原料上涨纺织服装终端市场仍持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