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藏毯中有这样一张大型“人物挂毯”,纵2.3米,宽4.2米,挂毯的构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古人最为常见的合家欢聚过新年的情景:一座宽敞的庭堂中戳灯高照、牡丹盛开。古朴的翘头案上摆放着觥、炉、提匣、如意,瓷瓶里插有松枝、竹叶和梅花,案前雕花圆桌上摆放着苹果、石榴等各色新年干鲜果盒,年味十足。庭堂中的人物则个个神彩灵动:十余名儿童在庭中尽情嬉戏,服饰华美,神态各异。他们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放鞭炮, 有的吹锁呐, 有的持梅、有的端杯、有的捧印、有的秉烛,还有的正围在大人们身边讨要“压岁钱”,充满了节目的欢乐气氛。雕花圆桌边坐着一位长者,他左手持如意,右手把酒碗,眉宇疏朗、目光睿智、胡须飘逸,正慈祥地注视着天真无邪的孩童们。长者对面的妇人们或站或坐,身态姿势清俊闲雅。她们神情安逸,面露微笑相互顾盼,体现出一种相濡以沫的亲情。有的妇人把婴儿抱在怀里、背在肩上,目光中充满了舔犊之情;有的妇人笑观孩童玩耍, 面露惊奇之色……整幅画面体现了“一家多富贵,荣华降吉祥”的美好景象。
借助儿童形象表达多子多孙、子孙幸福、全家团圆之愿望的绘画题材,兴于唐盛于宋。这幅挂毯中的人物头上戴卧兔帽、风帽和包巾、幞头,身上穿交领、圆领衣,风格宛如宋人之作。但是,画面中的黄地青花梅瓶、紫檀木提匣、白玉如意及桌、椅、案、凳等家具,都是清代宫廷常见的生活用具与陈设,在故宫现存的文物中都能得到对应。尤其是画面中出现了“金瓯永固” 杯和“玉烛长调”烛台,这是清代皇帝在新年第一天行开笔仪时使用的器物,可见挂毯中想要描绘的是清代宫廷的“岁朝图”。
这幅挂毯的图案是根据范本织出来的,其范本极可能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师姚文翰的手笔,与姚的《岁朝欢庆图》画法与风格极为相像——所以有研究者认为挂毯中那位飘逸的长者便是影射乾隆本人,而这幅挂毯原本就张挂在乾隆皇帝的寝宫养心殿。姚文翰的原画画法严谨,设色精丽,艺术表现手法纤巧清秀,人物描绘细腻精致,清廷的工匠艺人能够将画作复原在毛毯之上,人物造型特征准确,毛发晕染一丝不苟,毯上的“画风”与画家笔下的画风如出一人之手,这就不仅是在毯上仿画,更是高超的艺术再创作。
这种艺术再创作依托于一种古老的织毯技术,叫作“缂毛”。缂织的方法是,先在简便的平纹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即纵向的毛线,经线下衬画稿范本,织工用毛笔将范本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10厘米、装有各色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缂织纬线,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这样的缂织能自由变换色彩,所以特别适宜织作书画作品。缂织毛毯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彩色纬线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块与色块之间呈现一些断痕,会产生如雕似刻的奇特立体效果,这又是平面书画所不可匹敌的。
古老的缂毛工艺至晚在汉代就有了,1930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古楼兰遗址发现一块汉代奔马缂毛织物,彩色纬纱奇妙地缂出奔马和卷草花纹。这件现存最早的“通经断纬”的织物现藏于英国皇家博物馆。缂毛技艺到清代已发展得相当成熟,我们不妨就看看乾隆时的这条“岁朝欢庆”缂毛挂毯:挂毯以黄为底色,人物的帽子和头饰俱用宝蓝色,与白、粉、红、蓝、绿等色的衣服形成柔和的对比,色彩淡雅明快。而且,挂毯中还使用了晕色技法,使织物纹饰的色彩渐次过渡,层次丰富。工匠们是用颜色不同的毛线合股形成细微的晕色差别,不仅显示出色层的婉转圆顺,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也使毯面的景物、人物形象逼真,几乎是将复杂的绘画技法用纤细的经、纬线“临摹”到毯面上。色彩有限的毛纱被缂织出了无限的色调,且用色巧妙、自如,各种色别的毛纱线在工匠们的手里真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板——清代织工的技艺何其精湛!称他们是艺术家毫不夸张。
上一篇:古旧地毯北京古玩城有售 下一篇:山花地毯入围“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