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藏毯为手工编织,织法为重叠连环扣,俗称“手捧缠”,就是把纱线环绕在绕线杆上,待织完一行时,将纱线扣全部跺实,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毯面出现的效果是层层纱的断面、重重叠叠,粗犷而典雅。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来缝纫和编织的工具有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木制的纺车等。
藏毯的毛纱染色工艺,是用最古老而传统的植物染料经加工染制而成。比如:橡壳染后为驼色,大黄、槐米为黄色,大黄叶为浅黄,大黄根为深黄,板兰根为蓝色,茜草根为朱红色等。植物染色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柔润、自然,非常接近天然色,但又比天然色丰富多彩,既不脱色又环保。
图案内容富有宗教色彩,常见的图案有“佛八宝”、“暗八仙”、“文房四宝”、“二龙戏珠”、“山水古文”、“龙云”等,构图大多以城廓式、满铺式、龙凤式为主。原料则采用生长在海拔3000 - 4000米高寒地区,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系绵羊”的羊毛,藏羊毛纤维粗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为编织藏毯的最佳原料。
青藏高原是藏族的故乡,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兴起,藏毯的发展亦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特征。湟中县马场藏族乡加牙村的织毯历史已有上百年,当地人把织毯艺人俗称为“栽毛匠”。“栽毛匠”最早编织的是一种叫“马褥子”的织物,“马褥子”一词是民间对多种栽绒编织物的俗称。
高原西部的诸民族牧民常年游牧,风餐露宿,晚上休息则用“马褥子”做被褥铺盖,白天行走时就搭在马背上,当鞍垫使用,时间一长“马褥子”便成了“马褥毯”。“马褥毯”的品种有放牧骑马用的马鞍垫、马褥、方缠、捆缠等;有定居生活用的坐垫、炕毯等;也有从事佛事活动用的卡垫、垫褥、靠垫和装饰寺院用的包柱龙毯、挂毯等。由于历史的演化,使藏汉文化在藏毯上相融,在一个毯面上再现出不同文化的图案,构思巧妙,色调和谐。
上一篇:西藏地毯:一幅历史的编织画 下一篇:新疆地毯节在大巴扎广场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