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初,宫毯不仅获得了巴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和美国圣路易斯万国博览会的第一名,而且特别被外国人喜爱,尤其成为西方人搜集的收藏珍宝。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公开求购清朝宫毯,一方5乘8在五十年以上的宫毯价格将近百万。建国以来宫毯的盛名再度飙起,成为全国名列三甲的手工织毯出口基地,多次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
尽管宫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美学价值,又一向以高超的艺术和精细的做工而享誉世界。然而宫毯的现状和宫毯的价值在中国市场化的进程中完全是倒挂的,价值与其含量和劳动根本不相符。在北京百工坊里这种传统工艺品身上的价签,以一幅约1米长、50厘米宽的纯羊毛手工地毯来说,价格仅在500元左右,可这却需要两个手工艺人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才能织成。光是劳力最少就应该卖1000元。地毯厂工人们告诉我们,织一尺赔一尺!现在工厂最小的织毯子的工人也是已经将近四十岁的这一拨人了,再小的就没有了,也招不上来了,年轻的没有学的。北京织毯子的从原先的八家国营地毯厂到今天只剩下一家在坚持织地毯。其余的厂家全部都搞起了房地产,变成了旅馆、写字楼,靠出租厂房维持其艰难的生存现状。硕果仅存的这家地毯厂萎缩的真实现状是:接到织毯子的活儿后,大部分要到河北、内蒙古等外边来最后加工完成……
采访过大师后,我们在地毯坊和一位已经干了24年地毯,专门负责铰地毯花纹的毛毯厂员工聊起天来,她告诉我们,她接父亲的班已经24年了。她说,俗话说,三分做七分铰。她曾经为大会堂铰过地毯,也曾经在故宫铰过宫毯,这一行是学三年未必学出一个徒弟来,她这一辈子干到快退休了也不可能达到康大师11道工序技术在手的程度。毕竟不是父辈哪个年龄段的人了,现在整个地毯行业都不景气,将来后续有没有人干是个大问题。今后就更谈不上有像她这样主动要求接班的了。提起买一块手工地毯来,她说,别说她铰了24年地毯买不起,就是她那从13岁开始织地毯的父亲,今年已经84岁了,干了一辈子织毯,好好踩过的手工毯子也只是在厂子里干完活儿时。宫毯这行技术这么难学,到头来回馈周期又是漫漫长夜,所以不如当时就能看到钱的,如今这一行真不如卖大白菜的,所以11道工序能够维持住眼下这种“有师傅没徒弟”的尴尬局面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仅存的那家地毯厂虽然没有倒,大家也暂时不必担心“宫毯”这门手艺的失传问题,虽然像康大师能掌握整个制作工序且又能够教授徒弟的工艺大师屈指可数,但“物竞天择”,营造一个能够生产宫毯并出宫毯大师的环境不是立时三刻就能办到的事情。就像接父亲的班24年的女员工,现在快退休了,也只会铰活儿和平活儿两道工序,而且按照现在女工一般45岁退休的政策,72岁的师傅还在干活,女徒弟已经退休了。
北京宫毯的生存绝不仅是一场价值与命运的挑战,百工坊的部门负责人告诉我们,地毯厂租的这个门脸房是从二楼搬下来的,从上面搬到下面,上面没卖出什么东西,下面也没卖出什么东西,搬来搬去虽然一直生意清淡,但是他们厂长始终坚持着,就是因为相信北京宫毯有着独具一格的“价值”。
上一篇:盘金工艺包头地毯厂试制成功 下一篇:北京地毯注重运色,纹样对称